合同的特别法定解除权在各有名合同中有较详绝,明确的划定。
为了便于区分,可以将特别法定解除权分为任意解除权和违约解除权。
所谓任意解除权是指不需违约事实的存在,当事人即可依据法律划定行使解除权。
而违约解除权则须一方违约,非违约方因此获得解除权。
1,任意解除权划定在以下法律条文中《合同法》第268条划定:定作人可以随时解除承揽合同,造成承揽人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承揽合同是以当事人之间的信赖关系为基础的,在合同履行中,当这种信赖关系受到破坏时,法律答应当事人解除合同。
《合同法》第308条划定:在承运人将货物交付收货人之前,托运人可以要求承运人中止运输,返还货物,变更到达地或者将货物交给其他收货人,但应当赔偿承运人因此受到的损失。
货运合同的标的是承运人的运送行为,在货物交付收货人之前,托运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围绕运送行为对承运人提出新的要求,以达到变更或解除合同的目的。
《合同法》第410条划定:委托人或者受托人可以随时解除委托合同。
因解除合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除不可回责于该当事人的事由以外,应当赔偿损失。
委托合同建立在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上。
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委托人或者受托人均可单方解除合同。
三个条文的共同点是合同的建立都是基于当事人之间的相互信任,而行使任意解除权的一方则要对因行使解除权给对方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合同的任意解除权还在以下条文中划定,《合同法》第232条,第215条,第236条,第195条,第337条。
2,关于违约解除权《合同法》第69条划定:当事人依照本法第68条的划定中止履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
对方提供适当担保时,应当恢复履行。
中止履行后,对方在公道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适当担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
这是我国《合同法》关于不安抗辩权的划定。
法律在给予先给付义务人不安抗辩权的同时,又对行使不安抗辩权作了严格的限制。
先给付义务一方应依据法律先中止履行,中止履行的同时,对后给付义务方所存在的《合同法》第68条所列的情形负证实责任。
只有当后给付义务方在公道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且未提供担保时,先给付义务方才能行使解除权。
也就是说,先给付义务人在行使单方解除权的同时也承担了一定的法律风险。
《合同法》第167条划定:分期付款的买受人未支付到期价款的金额达到全部价款的五分之一的,出卖人可以要求买受人支付全部价款或者解除合同。
出卖人解除合同的,可以向买受人要求支付该标的物的使用费。
这条划定赋予了权利人较宽松的法律环境。
《合同法》第203条划定:借款人未按照商定的借款用途使用借款的,贷款人可以休止发放借款,提前收归借款或者解除合同。
贷款人对法律赋予的权利可以选择使用。
《合同法》第224条第2款划定:承租人未经出租人同意转租的,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
此时出租人解除的是其与承租人之间的租赁合同。
第一个租赁合同解除后,承租人与次承租人之间的租赁合同亦应终止,承租人对次承租人(不知情的)负违约责任,承租人赚取的差价房钱,应作为不当得利返还出租人。
《合同法》第233条划定:租赁物危及承租人的安全或者健康的,即使承租人订立合同时明知该租赁物质量分歧格,承租人仍旧可以随时解除合同。
这条划定的是出租人的质量瑕疵担保义务,违背该义务构成根本违约,承租人可以解除合同。
《合同法》第253条第2款划定:承揽人将其承揽的主要工作交由第三人完成的,应当就该第三人完成的工作成果向定作人负责;未经定作人同意的,定作人可以解除合同。
承揽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是围绕承揽人的劳动技能和劳动前提铺开的,工作成果的质量决定着定作人的特殊合同目的是否能够实现。
也就是说,承揽合同有一定的人身性,承揽人不得擅自将承揽的主要工作交由第三人完成,否则定作人可以解除合同。